施工缝,伸缩缝和后浇带的区别(后浇带和止水带)
区别:(1)后浇带是由于建筑各部分沉降不同,所以在施工时先留出一道缝,让两部分各自沉降,到沉降完毕后再将这条缝浇注,因为是后来浇注的,所以叫后浇带。
(2)施工缝和后浇带在最后交付使用时是没有的,伸缩缝则一直存在。
(3)施工缝:是施工过程中不便于一次浇筑而留置的,具体位置要留在结构的受力较小处,板留在1/3处。
(4)伸缩缝:和温度相关,是为了防止建筑物因温度变形留置的缝隙。
多用于桥梁,在桥梁和盖梁(或两梁接头处)。
(5)后浇带:是为了放置混凝土结构:温度,收缩产生的有害裂缝而设置的。
后浇带混凝土土要高于前次浇筑的一个强度(如果前次是C30那后浇带就是C35)。
推荐《G101平法钢筋识图与算量》,赵荣主编的书。
扩展资料:施工缝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,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,而在先、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。
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“缝”,它只是因先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,而与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,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。
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,因热胀冷缩的缘故,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,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,该缝即为温度缝。
对不同的结构体系,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,中国现行规范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》GB50010-2010中8.1条对此有专门规定。
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,经过构件内部收缩,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,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。
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,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,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,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,造成薄弱部位。
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施工缝
为什么要在后浇带处设置水平止水钢板(后浇带和止水带区别)
设置止水钢板主要是起防水作用,因为混凝土在初凝后再浇筑,会形成冷缝,为了防止水从冷缝中渗出,所以在施工中往往在后浇带处设置一块止水钢板,先后浇筑的混凝土冷缝位置在止水钢板中心一半处,这样混凝土与止水钢板密实结合,冷缝位置靠止水钢板来防止渗水。
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,经过构件内部收缩,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,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。
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,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,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,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,形成薄弱部位。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。
扩展资料:
钢板止水带即在浇筑下层混凝土时,预埋300mmx3mm的钢板,其中有10-15cm的上部露在外面,在下次再浇筑混凝土时把这部分的钢板一起浇筑进去,起到阻止外面的压力水渗入的作用。
一般钢板止水带是采用冷轧板作为母材,因为冷板厚度能够均匀,热板一般厚度达不到均匀的程度,厚度一般为2毫米或者3毫米,长度一般加工成3米长或者6米长,一般为三米好运输。止水钢板对焊接节点要求较高,不能出现漏点,影响防水性能。
由于回火稳定性差,碳钢在进行调质处理时,为了保证较高的强度需采用较低的回火温度,这样钢的韧性就偏低;为了保证较好的韧性,采用高的回火温度时强度又偏低,所以碳钢的综合机械性能水平不高。
不能满足特殊性能的要求。碳钢在抗氧化、耐蚀、耐热、耐低温、耐磨损以及特殊电磁性等方面往往较差,不能满足特殊使用性能的需求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-钢板止水带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-后浇带
混凝土二次浇注与后浇带(后浇带和止水带的关系)
沉降后浇带:避免结构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破坏,在剪应力集中处设置。浇筑时间一般为主体封顶2个月,经沉降观测稳定后封闭。膨胀后浇带:主要针对混凝土湿涨干缩特性,在超长结构中,混凝土干缩作用下会被拉裂,因此预留后浇带。后浇带部位甩出钢筋为避免影响自由沉降及拉伸均要求断开。 二次浇注就是对后浇带部位,待两侧稳定后进行封闭,针对结构施工时一次浇注而言。严格讲二次浇注不仅针对于后浇带。常用称呼:如墙体较高,为保证浇注振捣质量和模板稳定不得一次浇注到顶,每次500高度,终凝前浇注完,称为分层浇筑不叫二次。 还有大体积混凝土中,如筏板厚度大于2m,为避免水化热过大,不能一次到顶,分二次浇注来加快散热。根据发热量计算确定的第二次浇注时间往往在7天以后,这样也成为二次浇注。 通常所指二次浇注均在后浇带部位,具体以是否终凝为标志确定。 此外还有膨胀加强带,用快速收口网隔出,机理同膨胀后浇带。只是此处与两侧混凝土一起浇注,不同在于采用膨胀混凝土浇注,同样可以补偿收缩。